考研网:上海大学理学院有哪些专业选择?

上海大学理学院成立于1995年1月,是一个从事现代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大学理学院有哪些专业选择?”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学院介绍-----
 
  上海大学理学院是以从事现代基础科学理论及其相关应用科学技术基础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统计学系、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5个部门。拥有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个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拥有7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与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数学),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数学、物理),1个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大学数学实践工作站以及数学基础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统计学实验中心等3个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070100数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建成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32人,副教授33人;其中45岁以下博士比例100%,获得海外学位或有海外研究经历的人员比例为90%。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够独立从事数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经过1984,1995,2002,2007年第一、三、四、五期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8年上海市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2012年上海市一流学科——数学的建设,2014年至今上海市高校高原学科的建设,数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最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在182家参评高校中,上海大学数学学科得分B+,并列第19位,进入前10.4%。QS(2021.3)全球排名251-300,大陆第19名;ESI(2021.5)全球5.05‰,146/289,大陆排名第27名;USNEWS(2021.6)全球第132,大陆第22名。2019年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上海市应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优化开放实验室、上海大学数学与编码密码研究所、上海大学张量与矩阵研究中心均挂靠数学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大学数学科学实践工作站是全国首家数学工作站。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SIAM Review、Advances in Mathematics、Transactions of AMS、Journal of Algebra、SIAM Journal on Applied Mathematics、SIAM Journal on Numerical Analysis、SIAM Journal on Optimization、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al Review Letters、Automatica等)上连续发表论文。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070200物理学(理学院)-----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博士生导师39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原中科院百人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物理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对象,形成和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筹)、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超快光子学实验室、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物理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3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ied,Phys.Rev.Res/Material,Appl.Phys.Lett.,Opt.Lett.,JHEP,EPJC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物理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七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三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集中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070300化学(理学院)-----
 
  化学是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化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纳米材料化学”为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前沿新材料和可持续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085工程”、“高峰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连续支持。现拥有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上海大学超分子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生培养基地。
 
  本部(不包括中科院联培导师)指导教师中有教授40名(博士生导师30名)、副教授56名,其中包括加拿大三院院士电化学能源专家张久俊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关士友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超分子化学家Rebek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Jeffrey R.Reimers教授、国际超分子化学与催化专家Jonathan L.Sessler教授、国家优青张登松研究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龚和贵、于洋、雷川虎等。导师队伍中70%以上拥有国外学习经历,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
 
  近5年承担了3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5项;在Nature、Nat Chem、Nat Commun、PNAS、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Sci、和Nano Ener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TOP1%文章45篇,热点文章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0项。目前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4‰行列;最新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51-200名(列大陆高校并列第14名);US News排名第172位(大陆高校第27位)。
 
  本学科注重国际化、学科交叉和区域合作,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和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课题面向学科前沿、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及其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Adv Mater等期刊上;1/5以上的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每年约有1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目前,学科已经与境外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和机构进行了深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状况,开拓了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包括与奥地利建立了中奥科研机构及企业全面合作平台;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上海大学-乌普萨拉新能源材料合作平台,聚焦锂离子电池与先进电池材料、石墨烯应用技术、碳纳米材料等加强合作沟通。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化学系Ångström先进电池中心共建SHU-Ångström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联合研究中心;与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浦项工业大学、韩国世宗大学、韩国国家纳米科技政策中心等韩国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前沿新材料联合建设中韩前沿新材料全球创新中心;与泰国国家纳米中心”一带一路“合作——中泰绿色纳米材料合作创新平台,共同建设“绿色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确定了纳米催化材料制备、纳米薄膜技术研发及其在水处理的应用、光敏缓释材料与计算模拟新方法的结合研发等合作课题。
 
  -----071400统计学(理学院)-----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